2015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確定了首批廣西中等職業學校名師工作坊建設名單,貴港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的“西江職師”工作坊名列其中。工作坊的坊主包之明,在立項時是貴港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的一名教師,2019年調動到南寧市第六職業技術學校工作。其在201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15年被評為廣西特級教師。2015年起,包之明老師聯合4家學校的十多名教師成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本著“專業引領,同伴互助,交流研討,共同發展”為宗旨,共同建設了“西江職師”工作坊。
在建設期間,工作坊成員職稱晉升正高級講師3名,廣西教學名師1名,1名教師獲南寧市教壇明星和南寧市C類人才,入選廣西第三期名師培養學員1名,4名坊員晉升為學校的中層管理干部,坊員主編或參編出版教材13本,獲全國教材建設獎1項,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2本;指導學生參賽獲獎60多次,坊員參加區級及以上的教學技能類比賽獲獎15項,主持或參與已結課題十多項,坊員為省內外教師講學100多場次,為農民或企業送去技術講座30多場……這一串數字的背后是廣西中職名師“西江職師”工作坊教師的成長足跡,包含了廣西教育廳、名師工作辦等領導和專家的辛勤指導,并為坊員搭建了良好的成長平臺,也有著坊員所在學校的支持與幫助。
教研賦能,打造跨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為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立足信息化教學、教學資源開發等領域的研究與實踐,經過學校推薦與個人愿意相結合的方式,組建了工作坊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包之明老師在帶領坊員到區內外名師工作坊(室)、知名企業開展調研交流的基礎上,確定了工作坊的定位,并提出每名成員“7個1”的要求:指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或廣西文明風采大賽1次、參與自治區級教師教學技術大賽1次、主持市廳級以上課題1項、發表論文1篇、參與教材開發1項、校外公開課或講學1次、參與專業建設1項,同時關注不同級別學校與坊員的人性化成長發展需求,制訂與實施工作坊建設方案,科學有序地推進工作坊建設。
建設期間,工作坊邀請了各類專家:教育專家李紅波教授、教學設計專家林銘,企業專家等到校指導,并采取線上線下多形式地組織了坊內各項教研活動。坊員充分利用各校優勢,發揮各自的智慧,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信息化教學創新研究與實踐、教材開發為主抓手,以問題為導向,開展課題(項目)研究,凝練教學成果,打造了教師學習共同體、成長共同體、創新共同體,確保坊內每位教師的教學、創新、服務社會等能力都能得以提升。
“崗、學、課、賽、證”五位一體,促進工作坊教師成長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及雙師素養的要求不斷提高。此外,中職學校骨干教師不僅承擔課程教學任務,還承擔著班主任管理和指導學生參賽、考證等工作,如何使教師團隊能在工作實踐中快速成長是工作坊成員集體思考的問題。
在建設期間,工作坊加強校本培訓和教研活動的開展,本著“做中學,學中做”,師生“彼此成就,共同成長”的原則,探索與實踐了“崗、學、課、賽、證”五位一體的教師成長策略:“崗”指教師基于產教融合與企業實踐的基礎上,對接崗位能力標準開展學生實訓教學;“學”指名師引領,坊員自主探究、集中研修提升自我,關注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課”指課程開發與教材改革、課程數字資源開發;“賽”指教師指導學生參加比賽與教師應用信息化技術創新教學參加教學能力比賽;“證”是指不僅有教師考職業資格證、“雙師型”教師認證,還有教師培訓學生”1+X“考證。
通過多維度的教師成長策略提升了工作坊員專業水平,坊員的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師生都取得了豐碩的榮譽:包之明老師獲全國首屆優秀教材建設獎,黃舒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級技能競賽獲獎2次,覃世燕獲全國教師教學大賽二等獎,劉智妮、謝端、孫雨慧老師分別參加自治區級教師教學類或專業技能比賽獲一等獎5次,覃世燕、羅集學和郭輝等老師多次獲教學成果獎等。
助力學校,服務區域職業教育
工作坊員依托所在學校的優勢,積極參與學校的教研活動,主動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以“師帶徒”的方式承擔指導青年教師的責任,積極參加校內外的講學和縣級學校幫扶等活動,從而使坊員在自身成長的同時,影響帶動更多的教師成長,助力學校發展,服務區域職業教育。工作坊組織的公開課有20多場,坊員主要參與了所在學校的品牌專業建設、專業群建設、教學資源庫建設、教學診改等十多個項目,劉智妮、覃世燕分別承擔廣西“雙師型”教師巡講課各1次,坊員共為區內外教師講學100多場次,為農民或企業送去技術講座30多場次,包之明老師指導中、高職學校老師參加教師教學類比賽獲獎30多項。
工作坊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工作坊全員積極探索、協作共進、積極奉獻。工作坊全體成員相信,在廣西教育廳、廣西中職名師培養工程辦公室的指導下,在所在學校的支持下,立足本崗位工作,教研賦能,跨界跨?鐚I的教師協同成長會取得更佳的成績,會持續為廣西職業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