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教學技術正在改變著傳統教學的形態、內容和模式,F代教師只有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才能更好滿足教學需要,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信息思維和信息處理能力。這就要求學校必須加強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提升,加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品質培養,才能保證建設成高水平、高素質、高質量的教師隊伍。
搭“建”環境夯基礎。學校從加強信息化基礎網絡建設、搭建信息化教學平臺、豐富信息化教學資源等方面打造多功能一體化的“新型信息環境”,夯實教師信息化素養培育環境。自2017年學校啟動智慧校園建設以來,以構建生態型智慧校園為目標,以師生發展為根本,以促進教育改革和創新為核心,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建成了“大數據云計算中心”、100余個智能教室等,形成了有線無線一體化、智能運維、智能教室、智能實習實訓室等智能化學習環境,保證學校教育教學穩步提升。
學校啟動“信息化資源建設三年強基工程”,深化網絡學習空間和優質數字化資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常態化建設與應用,整合現有“清華在線”“超星爾雅”“精品資源共享課”“移動教學平臺”“虛擬仿真實訓”等支撐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資源平臺;打造“模擬工業園”和“實景課堂”,建設“綠色鋼鐵生產技術”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標桿,建設全校統一的具有開放性、擴展性、兼容性的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實現了專業間、課程間資源共享,打造智慧教學新生態。
分層培“訓”賦能力。一是以“校”為基,建章立制,建立信息化素養培訓體系。信息素養日益成為智能時代高水平教師必備的基本素養。學校制定了《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規劃》,以培育信息品質、信息技術、信息意識為目標,實施全方位、遞進式、多樣化全員信息化教育培訓與應用推廣。結合實際每學期出臺《信息化素養提升培訓實施方案》,“出思想、建體系、立機制”,著重解決信息化素養研修的動力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讓研修實施保障化、目標明確化、工作日;、內容具體化。
二是以“師”為本,分層培訓,賦能教師信息化素養。本著“重愿景的指向、重課程的選擇、重方式的創新、重價值的實現”的原則,針對教師發展的不同階段,精準對接需求,建立分層培訓體系,對“新入職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分別實施“雛鷹計劃”“卓越計劃”和“種子計劃”,分別側重教學信息化方法與應用,教學模式改革與課程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以及立體化教材建設等方面。近兩年,學校邀請全國知名信息化專家到校講學20余次,組織100多名教師多批次參加信息化教學能力專項提升培訓,以多樣化、多層次、多類型的教師信息化培訓為信息技術與教學、管理和服務的深度融合與應用保駕護航,使信息化素養研修更接地氣,真正做到“因需施培”。
豐富實踐強應“用”。一是參加資源建設練能力。教師先后主持省級精品課程共享課34門、省級成人高等繼續教育數字化和社區教育優秀課程23門,參與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建設9個,校企“雙元”合作開發活頁、工作手冊式教材12部;打造“互聯網+教材”立體化數字資源,為教師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和構建現代化專業課程體系奠定基礎。同時整合面向社會服務的企業信息庫、崗位技能標準庫、人才需求信息庫等開放資源,助力企業員工培訓及繼續教育,形成能夠滿足不同需求的學習者個性化、人性化、交互性的新型多樣化學習資源。通過參與資源庫建設,提升教師對各種信息化資源的整合能力。
二是推進“課堂革命”抓實效。學校充分應用清華在線教學平臺,以“互聯網+”教育改造傳統教學模式,實施課前、課中、課后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持續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建設了豐富的“互聯網+教育”生態圈資源,打造“課課用平臺、班班用資源、人人用空間”的信息化教學新形態,實現了學生學習“行為+軌跡”式過程考核新模式,不斷適應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通過全過程、伴隨式數據采集和分析,實現課前精準定教、科學定制,課中立體互動、即時反饋,課后定制作業、科學評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以綠色鋼鐵生產技術專業群為試點,基于智慧教室、翻轉課堂、同步課堂等移動互聯個性學習場域構建“智慧工廠”,創設互動、探究、協作的智慧課堂,實現精準有效的教學,讓學習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實現沉浸式學習。
潛心“研”修促提升。一是以“研”為要,搭建平臺,有效開展協同教研。聚焦課程、聚力課堂,將信息化教學技能研討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依托名師工作室、教育共同體等交流平臺,在實現培訓形式多樣化的同時助力教師專業成長。依托名師組建學科研訓團隊,圍繞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主題,經常性開展“謀課”“觀課”“議課”和“思課”等研修活動,以期共研、共享、共提升。
二是以“修”為根,開闊視野,提升自主發展能力。借助學習型校園建設,啟動“信息素養全面提升行動”,培植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的意識,建立教師信息素養能力的配套激勵機制,激發教師提升信息素養的內生活力。
爭相競“賽”展活力。鼓勵構建校企多元參與的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參加信息化教學能力比賽并積極轉化共享大賽成果,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促進“能說會做”的“雙師型”教師成長。學校每學期舉行“信息化應用教學比賽”,通過比賽選拔優秀教師參加省市級及國家級教學比賽。學校青年教師曾多次獲國家級和省級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一、二等獎,教學成果“信息化背景下‘雙核驅動’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獲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學校機電一體化團隊成為“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20個團隊之一,位居山東省入圍的9所院校團隊首位。教師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兩項,教師信息化綜合應用能力顯著增強。
科學“評”價促創新。學校致力于智能終端開展教學數據的伴隨式采集,通過課堂評價系統、網絡教學平臺數據的實時采集,實現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教學質量數據的全過程搜集,科學評價教學質量,通過綜合運用真實的教學全過程數據和表現結果數據為教師信息素養畫像,不僅可以精準評價教師信息素養的發展水平,還可以精準分析教師信息素養發展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學校探索構建了多元化的大數據評價方法,科學、全面、多維度分析教師信息素養相關信息,為教師發展策略及教育政策制定提供數據驅動的證據支持;谠u價結果,定制教師信息化素養培訓方案與對策,實現教師個性化、終身化的專業發展。
未來教育是人與人工智能協作的時代,教師要不斷增長本領,善用信息化技能,提高教學效果,擴展知識疆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化能力提升是學校的責任,更是教師的責任,所以教師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以應對信息化智能化對教育的挑戰、對教師的挑戰。
(作者:彭麗英 徐 暢,單位系山東工業職業學院)
Top